黄山市多维发力,深入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
黄山市紧紧围绕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重点任务以及“浙皖合作十件事”,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多措并举共护新安江,推动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走深走实。
坚守“清”的承诺。全力保护水环境。滚动实施新安江流域入河排口(排污口)溯源整治等八大专项行动,每月对全市各乡镇106个地表水断面实施水质监测及生态保护补偿考核,并依托流域沿线司法保护新安江工作站点及刑事、民事、行政、执行、修复“五合一”合议庭,对涉及环境资源案件快速集中处理,对相关案件公开巡回审理。1—3季度,黄山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位于全国第29位、持续蝉联全省第一,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状况持续保优。全面摸清水生态。依托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同步开展水环境生物多样性摸底,并结合沿江库区、山区、景区特点,打造“水上流动法庭”“农业时令法庭”“旅游巡回法庭”,在沿江村(社区)设立6个“水上流动法庭”法官调解室,实现涉渔涉水类矛盾纠纷现场快速调解。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现各类生物物种6031种,其中鱼类92种、水生植物89种、大型底栖动物271种、蜉蝣动物104种、浮游植物220种,中华秋沙鸭、扭尾曦春蜓等对水环境要求很高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及长麦穗鱼、费氏肥螈、中国瘰(luǒ)螈等其他典型清洁水体指示物种纷纷“落户”黄山。统筹多方水资源。在徽州区桃源河、休宁县源芳河、歙县周家村和井潭等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推动休宁横江国家湿地公园近自然湿地工程顺利完成、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顺利开工,并聚焦全市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修订印发《黄山市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全市14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进行“划、立、治”过程梳理和问题排查,逐步推进乡镇级及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调整及规范化建设,实现我市地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继续保持在100%高位水平。
厚植“绿”的底色。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围绕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全市改厕任务2000余家,公开发布《黄山市全域农村垃圾治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推动全市3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序实施,并聚焦今年6月20日以来特大洪灾水毁污水处理设施积极谋划灾后重建工作。持续开展农药集中配送、茶园绿色防控和畜禽污染防治,今年以来累计配送生物低毒农药300余吨,插放黄板2800万张,无害化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近百吨,实现全市粪污综合利用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深入实施生态修复。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持续推进8条省级幸福河湖建设,并印发《黄山市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行动方案》,积极开展新安江(干流)岸线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河湖库管理范围内违法违规问题,对违法违规占用岸线、影响生态功能发挥的,依法依规予以退出并进行生态修复。持续实施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黄山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国家储备林等生态林业重点项目建设,今年1—3季度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69万亩,封山育林15.6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退化林修复10万亩。认真谋划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和省“零基”预算改革要求,聚焦合作区建设重点工作,“刀刃向内”重切“蛋糕”,重塑合作区专项资金分配格局,并正式启用黄山市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推动专项资金与建设项目精准对接。今年以来,支持合作区建设项目38个,其中生态保护类项目23个。统筹推进合作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出台《黄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积极推动国家级山水工程申报工作,促成新安江源(休宁县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并获省级补助资金支持。
唱响“新”的声音。不断拓展宣传路径。积极对接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先后推出新安江保护相关讯息3000余篇,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推送,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期间,《安徽 新安江:从“一水共护”到“一域共富”》荣登央视新闻频道全面深化改革专题报道。持续打造“一江清水润新安”特色宣传品牌,组织开展“浙皖合作宣传季”“2024年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进校园宣传”等系列活动,并推动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升级为新安江数字创意馆,获得各级来访人员一众好评。不断强化宣传联动。聚焦杭黄协同,开设黄山市2024年度“两山”转化培训班,邀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智库专家来黄指导,杭州市有关代表共同参加,助力上下游凝心聚力共同推动合作区建设的良好态势加快形成。聚焦群众获得感,开设“浙皖合作宣传季”系列专栏,发布民生实事专题报道近30篇,并推动“生态美超市”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跃升,运维管理提能增效并顺利出台市级标准,进一步激发全民参与合作区建设的激情与热情。切实提升宣传实效。合作区建设相关工作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等国家级图书刊物,“新安江模式”在全国其他27个流域(河段)、23个省域复刻推广,带动黄山市另一条跨省界河流(阊江)成功签订首轮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现全市跨省界河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