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打好“组合拳”强力推动自然保护地整改问题清零

发布日期:2025-10-14 16:08信息来源:黄山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生态科王赛尔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近年来,黄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的工作部署,以“绿盾”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遥感监测点位核查、违法违规问题整改、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空间监管能力与水平。截至目前,全市42个自然保护地问题点位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验收销号,整改完成率达100%。

一是联动执法,凝聚监管“铁拳头”。打破部门壁垒,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自然资源、交通、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分工、协同作战,信息共享、资源共管,从“单打独斗”逐步转向齐抓共管的“大监管”格局。

二是限时整改,立下销号“军令状”。对上级推送的遥感监测线索,建立“交办-核查-整改-销号”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压实地方责任,要求各地在收到线索后迅速开展实地核查,并按时上报台账。对能立行立改的问题点位要即行即改,对一时难以完成整改的问题,按要求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措施与标准,确保所有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是举一反三,织密全域“监测网”。在完成上级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我市主动加压,拓展监管广度和深度。不仅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严盯死守,还开展市级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遥感补充监测,并针对生态敏感的太平湖等重点区域实施专项遥感监测,通过加密监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实现了“发现一个问题、整治一片区域”的放大效应。

四是定期抽查,开展整改“回头看”。在各地提交问题点位核查报告后,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点位抽查,对一些定性不准的问题,一律退回重办。为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不仅严查新发现问题,同时对2017年以来已整改的问题点位组织“回头看”,通过反复敲打、持续督促,确保“老问题不反弹、新问题少发生”。

通过这套“组合拳”,黄山市逐步构建起责任清晰、监管有力、整改坚决的自然保护地长效监管机制,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巩固整改成效,健全长效机制,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监管水平,筑牢绿色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