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黄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纷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黄山市环委会各成员单位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及省、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黄山贡献。全市空气、水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黄山市、歙县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全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不断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整治。
增厚绿色底蕴。夯实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9%,完成休宁横江湿地修复工程20公顷,恢复鸟类栖息生境8公顷,打造湿地植物园15公顷,栽植水生植物2万余株,修复太平湖湿地公园沿线植被、提升节点绿化6.2公顷,发布黄山市13个全球新物种,启动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展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体验展示中心建设。深入污防攻坚,严格排查化工园区环境问题、实施废气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污防“五控”,强化禁烧管控,开展扬尘治理、完成问题整改96个,分配年度省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2360.8万元,投入600万元支持农村茶菊加工燃煤淘汰,1—11月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4。完成全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实施流域综合治理,与杭州联合印发新安江共保规划,推动新安江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省级工业园区排查整治,争取年度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2.7亿元,支持项目6个,全市城市水质指数前三季度排名长三角第2。强化污染地块联动监管,完成年度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基础信息核算,持续深化农药集中配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近6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65%。优化能源结构,年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13.72万千瓦,发电量5.67亿千瓦时,分别提升49.81%、10.43%,天然气消费量5973万立方米,其中管道天然气消费量435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0.5%、35.7%,扎实推进能耗双控重点任务,获评全国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解决身边环境问题,逐月开展排查整改,每季度拍摄市级警示片,全年动态排查并完成环境问题整改609个,开展餐饮油烟和噪音、异味恶臭等扰民问题整治386个,受理环境信访件794件并全部办结。
推动绿色转型。生态产业化效益明显,持续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开展“村落徽州”建设,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品牌持续打响,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酣,1-11月,全市徽茶、中药、养殖等六大产业综合产值达906亿元,前三季度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约345亿元。产业生态化日益深入,锚定绿色智能产业强市目标,推进落实“五个一批”,年度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VOCs废气治理高硅分子筛转轮及成套装备”等7个产品入选安徽工业精品。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以“四新”技术打造绿色低碳公路,绿色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4.48%。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完成提标,出水水质达一级A排放标准,污泥均经市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置,实施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系统开展雨污管网和入河排污(水)口排查检测。
完善绿色保障。严格环境法治,全年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39件,罚款180万元,加强府院联动、行刑衔接,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件,办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30件,上缴国库赔偿金28万元。强化绿色金融,落地全国首例VEP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村落徽州”正式升级为“村落江淮”在全省推广,在省内率先开展“两山”银行评定,排污权交易试点和“望丰”EOD项目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给予通报表扬。健全治理体系,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工作重点,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编制实施《黄山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精准传导压力,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协商、监督、落实机制日益完善,黄山特色环境治理体系正在形成。提升智能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完成新安江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及数据管理平台、大气精细化管理平台、机动车尾气检测平台、重点排污单位“三个全覆盖”视频监控等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