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0月1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命名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公告》,安徽省四地入选,黟县榜上有名。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国家生态县的“升级版”,是反映一个区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金字招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是对黟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黟县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极大鼓舞。近年来,黟县将“生态立县”摆在县域发展首位,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生态惠民的新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黟县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证明。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黟县紧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布局主体功能区,划分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城镇发展和工业发展五大分区,明确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引导和约束开发行为,促进功能区错位发展。围绕产业准入总体要求,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执行审查制度,确保主体功能定位落到实处。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制定《黟县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全县耕地保有量6973.26公顷。
生态经济蓬勃发展。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近年来,黟县抢抓全国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创建契机,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打造,逐步形成以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五黑”系列农产品等为代表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整合财政资金1000万元,对绿色生态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品牌培育、认证等实施扶持,培育生态产业规模经营主体18个。黄山黑鸡国家标准发布实施,黟县石墨茶、黟县香榧、黄山黑鸡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五黑特色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1亿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全面加强64.56万亩公益林管护,深入开展一村万树等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现森林面积稳定102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到564万立方米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20年全县优良天数比例达98.9%,各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达到III类以上。综合治理自然村41个,提升中国传统村落31个,农村卫生改厕6416户,卫生厕所普及率88.9%。全面施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实现村级垃圾清洁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生态产业特色彰显。全面实施“生态+多业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将生态品牌优势和以“五黑”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种养业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生态路、打有机牌,从源头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深化推进“生态+旅游”。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重点培育养生、度假等旅游业态,使黟县成为“回归自然、生态体验”的旅游度假胜地。探索推进“生态+工业”。依托康师傅饮品、桃源食品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健康饮水、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助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发展生态空间。
生态制度形成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双主任,设立了工作机构和议事决策工作制度,明确了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办公室会议的议事范围、程序和有关要求。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委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严厉查处环保违法行为。
生态文化氛围浓厚。徽州自古就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传统,就有“永禁泥沙垃圾入河,违者罚银三两”的规制,要将其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完善乡规民约,培育生态道德,鼓励群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以传统文化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秉承“生态立县”方针,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追求绿色发展成为地方领导干部和公众的普遍共识,文明、健康、简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积淀深厚。据第三方调查,黟县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均达到90%以上且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