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与南环所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
1月18日上午,祁门县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在省生态环境厅会议室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座谈,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席峰,南环所主任、研究员刘燕,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束宁红,祁门县副县长康立勇出席座谈会。
康立勇介绍了安徽自然博物馆暨长三角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建设背景意义、现实基础及主要内容。他说,祁门县是“生态王国”“华东地区动植物基因库”“长三角连接珠三角的桥头堡”,生态环境评价指数和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等50多项殊荣;现有植物1623种、脊椎动物 320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7种、野生动物36种;随着杭昌高铁、德上高速的开通运营,3小时半径圈覆盖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等城市。加快建设安徽自然博物馆暨长三角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实现“大黄山”一体化和祁门现实发展的需要。
刘燕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当前国际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刘燕指出,加强生物多样性治理,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祁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谋划建设安徽自然博物馆暨长三角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理念先人一步、工作谋划超前,建设内容充分详实,对打造全国生物多样性亮点示范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刘燕表示,将率领业务团队,尽快到祁门县实地考察、感受,参与规划设计。
席峰表示,省生态环境厅非常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调研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要课题之一,对祁门县谋划建设安徽自然博物馆暨长三角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非常支持。席峰强调,要领先示范创建,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好。要坚持保护发展并重,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要强化顶层方案设计,集中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建立完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